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提出了“争当表率、争做示范、走在前列”的指示要求,这是对江苏的科学定向,也是对苏州的最新要求。如何深入贯彻落实,把深入践行习总书记“勾划现代化目标”殷殷嘱托、努力建设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“最美窗口”结合起来,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问题。现代化建设,经济是基础,产业是关键。而从现实情况看,苏州的产业发展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短板,与上海、深圳等地相比差距明显。苏州必须奋起直追,聚焦提升产业能级,牢牢把握世界范围新技术变革、新产业崛起的宏观趋势和重大机遇,牢牢把握全面构筑国际国内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、长三角一体化和沪苏同城化进程全面加快、大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全面推进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,坚持稳定增长与加快转型协同推进,推进存量优化与加强增量带动紧密结合,基础优势与发展趋势、风口机遇统筹谋划,积极探索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融合发展,努力拓展苏州产业发展新空间,高起点抢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、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显著提升,实现全产业链整体跃升,使苏州成为高质量发展的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高地。
一、数字经济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大趋势,苏州起步较晚,必须牢牢把握重大发展机遇,积极借鉴上海、杭州等地做法,从本地实际出发,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,力求高起点、高质量形成数字经济的竞争优势。数字经济包括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方面,在推动经济发展、提高劳动生产力、培育新市场和产业新增长点等方面正显示出重大作用,已经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制高点。研究表明,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%,人均GDP增长0.6%左右,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,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产业变革、动力变革的加速器,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杠杆,产业数字化已成为数字经济新阶段的重要主题、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。据预测,未来几年全球数字经济复合增长率将达36%,到2022年全球数字化GDP将达46万亿美元,占经济总量的46%。近年来杭州、深圳等地发展数字经济的态势咄咄逼人,我市尽管已有积极进展,但与之相比差距十分明显,必须奋起直追,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进程,推动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,推动跨行业企业间的融合发展。对工业、服务业的传统存量领域,要突出问题导向,注重融合发展,强化创新应用;对新兴产业等增量领域,要突出目标导向,强调创新发展,抢抓战略机遇。尤其是苏州作为制造业大市,是苏州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、重要基础,必须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切入,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,加快推进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发展。
二、枢纽经济可以说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平台经济,苏州已有很好的发展基础,尽管没有列入国务院明确的20个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,但列为80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发展城市,不失为一种重要发展机遇,必须进一步谋篇布局。枢纽经济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包括公路、铁路、机场、港口等有形的交通枢纽,也包括各类信息服务平台、资源要素交易平台等无形的枢纽,是一种以枢纽地区和枢纽城市为载体的流通经济、门户经济,在枢纽经济模式下,资金、人才、技术和信息等资源要素将实现区域集散,促进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壮大,因此具有强大的集聚功能,可衍生出临空经济产业、临港经济产业等新产业类型以及跨境贸易、口岸服务等新型服务功能,为现代产业体系重构和创新发展注入新内涵、新动能。近年来,成都加快建设以国际铁路港、国际航空港、陆上物流服务网络、航空物流服务网络、航空客运服务网络为主的“两港三网”,枢纽网络体系日趋完善,正成为内陆枢纽经济崛起的代表。我们认为,苏州目前虽然不具备空港,但具有发展枢纽经济的独特优势,比如高铁车站、港口码头、高速路网等基础优势,制造业进出口规模大的物流优势,紧靠上海的联动互动优势等等,我们应乘势而上、顺势而为,进一步力争完善提升现代交通枢纽功能布局,充分发挥互联网融合互通功能,以高铁新城与上海虹桥枢纽联动、太仓港与上海港融合发展为切入,打造立足长三角、面向全国、辐射全球的枢纽经济。
三、金融经济一定程度上是现代经济的核心,苏州近几年来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,是金融发展的定位不够准确、不够清晰,亟待我们依托上海、联动互动,在新发展时期做大做强苏州金融,加快寻求新的重大突破。金融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质量,具有区域特色金融高地的形成,是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金融竞争力的象征。近年来苏州金融业快速发展,尤其在跨境金融、企业上市、基金产业、科技金融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与优势。我们认为,当前苏州金融发展正处于重要节点,如何加快实施精准定位,增创金融发展新优势,对于构筑苏州经济发展新动能,具有重要意义。从国内发达城市看,上海确立了到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,深圳提出到2020年加快建设人民币投融资集聚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创新中心,杭州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新兴金融中心、2035年建成国际金融科技中心,南京提出到2020年建设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。我们认为,苏州应从自身实际出发,寻求比较优势最大化。经过初步调研,我们建议,苏州有必要确立建设“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金融创新中心”这一战略定位,切实加强战略谋划与整体布局,形成制造业与金融业协同互动发展格局,做大做强产业金融,以产业金融为主体和龙头,带动普惠金融、民生金融、绿色金融、科技金融等的协同发展,从而构筑起区域发展中的差异化金融优势。我们感到这一思路是可行的。从金融基础看,苏州金融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,金融牌照种类比较齐全,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凸现,比较优势崭露头角,尤其在苏州工业园区、昆山开发区等区域,拥有国家级功能平台优势,已经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金融集聚区;从产业优势看,苏州具有明显的制造业优势,为产业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,目前在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互动中进行了积极探索,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经验;从区位条件看,苏州紧靠上海,随着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程,虹吸效应与辐射带动并存,苏州必须主动应对、主动作为,充分利用和发挥区位交通优势,加快构筑与之相匹配的更高金融平台,形成协同、联动机制,才能化挑战为机遇,变不利为有利。
四、文旅经济最核心环节是整合,苏州应该说不缺资源优势,而恰恰问题在于这是一种“分散的优势”,许多方面还停留在传统的、小打小闹层面,尚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,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,努力打造文旅经济的标杆示范城市。应该说,苏州具有发展文旅经济的明显优势,作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,文化旅游资源丰富,拥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,有千年古城和一批古镇、古村落,苏州工艺美术曾经创造过辉煌,老字号商店、昆曲、评弹、苏绣、核雕等等更是文化苏州的重大标志。近年来苏州的旅游业走在全国前列,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排名中位列第三,文化产业发展也有了很大提升。然而突出的问题是,两大产业均缺少大企业、大品牌,尤其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融合,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和品牌经济,总体上与苏州的经济发展地位还不尽相称,实现市委提出的确立“江南文化”核心地位、文化产业5年倍增计划任务十分艰巨。“十三五”末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.37%,与深圳相比,落差很大,深圳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10%,应该说,深圳的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远远不如苏州,然而深圳从自身实际出发,文化产业实现了差异化成功崛起,率先探索了“文化+”的发展模式,形成了文化+科技、文化+旅游、文化+金融、文化+创意等产业发展新模式、新业态,打造了“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会”深圳文博会。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借鉴启示,加大体制机制整合、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、文旅要素与其它要素结合的力度,探索“文旅+”的新业态、新模式,加快推进苏州文旅经济由资源向资本、资产的转变,提高苏州文旅经济的规模化、产业化、品牌化程度。比如,以苏州古城为抓手,推动文旅融合、文旅产业与古城融合、文商旅融合,打造各具特色的文旅体验区、夜游经济集聚区、传统文化展示区等等;比如,充分发挥苏州文化底蕴深厚、旅游资源丰富、区位优势明显、综合交通便捷等优势,大力发展高品质、高规格的会展经济,打造具有影响力、竞争力的重要展会城市;比如,发挥开发区的高平台优势,进一步集聚动漫、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,把苏州打造成文化创意之都;比如,苏州目前以历史文化遗存为主的各类博物馆数量较多,如何在此基础上全面谋划布局,进一步挖掘各种资源,形成品类齐全的博物馆群,把苏州打造成世界瞩目的博物馆名城。